Monday, January 30, 2006
Thursday, January 26, 2006
谢谢你, F (四)
文:F
书名:《心扉的信》
编著:亦舒
出版:天地图书
看亦舒实在不多,所以选择作【壮志兴怀】系列二时,就犹豫要卡夫卡(Franz Kafka)、李天葆,还是亦舒。甚至《魔戒三部曲》都考虑在内。
李天葆及亦舒是因为有话要说。卡夫卡及《魔戒》则与【壮志兴怀】关系藕断丝连,都是记忆,当然这也不外是一厢情愿的个人想法。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服膺于此。现在可以确定是亦舒战胜了,当然所以“有话”,就在下面了。
这个故事叙说一个叫梁守丹的女孩写信给一个叫作〈心扉〉的信箱,她把自己一切的烦恼与忧愁都化成文字写在纸面上与〈心扉〉的主持人分享。整个故事从梁守丹到与母亲招莲娜的关系,进而推展到“卖身”的情节变化。梁守丹选择了另一男人于新生。当然过程中早已出卖给侯书苓,一个富豪──急需一个女人做门面。梁守丹与信箱主持人的关系是时而友好,时而拉锯。然后我们发现原来梁守丹就是〈心扉〉。守丹也可以算是自己与自己说话的了。
完结前是守丹与新生之女于写意,拿着一叠文稿去出版社。文稿内容就是前面所有的故事。
长时间面对“失语症”,至今甘之如饴,或许正因为实在无话可说,找到的对象无非虚构一个“你”。当然例外是有的,因为压抑着,爆发起来,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人到了某个程度,想想总有胡说的权利。被“封锁”之时,天各一方,然而总可以‘颠覆’自己罢?《心扉的信》很能说出我的感受来,纵使我阅读的时候,日子平顺,话多得很,觉得日子太短。
现在回头依然择其为【壮志兴怀】与上一母题作结,是很有许多想说的话,过去写的日志、信件,都是向外投寄出去了,云游在外,也就回不了魂。如同心里的一个人,挥之不去,因为实在没有隐瞒自己的必要,所以〈心扉〉是藏在每人的心里,等待畅所欲言的时候;可惜的是有时候听话的人来了,而说话人早死了。
如果人生配上主题曲,大概是林夕词中的〈给自己的情书〉/〈笑忘书〉,想吧达吧达自语也不是容易的事。这样想起来,生命又显得太长了。
关于这点,我们尚可联想到譬如封锁阶段的人,有什么可说?我倘若深受其苦,也不知如何是好的。同外人说话?不是你要的聆听者,同自己说话,变成唯一的可能性。这样就明白何以日志还是有人在干这回事。把日志邮递给人,就是希望他能够听见“心扉”的信。
刚说到封锁,这是我近次投入最多的思考,或许是因为有机会好好想一些人生的事。封锁状态的人,思想、生活都封着、锁着,这不全然是社会性的,也极可能是失掉了依傍的"被封锁"状态。后者就更不和谐了,格格不入,癫痫、沉着、滑稽同时出现,意志磨擦成平底。话就不多,对某个定义上的我/他而言,也因为永远不再了。
失语症大概是症候群是没有异议的了,《天方夜谭》不也说话说到国王不杀说故事者了罢?大概国王是很就没有说真话的对象了,我一直认为他不是没有听过故事,或者被故事吊其了瘾。
我唯一不解的,从《心扉的信》看人间世,人人的“心扉”想必出现了,又可能早已取消,小说中的一段话,就很表达了我自己的‘心扉’:“守丹,心扉信箱早已结束,我只为你一人服务”。那唯一的早已消失的乐园。
每个人都在等待“心扉”回信。而我们,一直在等待,因为中央信箱只有一个,你旁边的29号信箱也不可能有两个──前一段时间对过的人不停打开收音机,也就是为了有点人声,那把声音──后一段时日又见到后侧邮政局养一只鹦鹉── “呵,要打开心扉,讲出肺腑之言,谈何容易”。
也许你们应该意识到:我写的这些文字是不是也有“自己与自己说话”的意味呢?
(原刊《光华日报》)
谢谢你, F (三)
文:F
书名:《魂断威尼斯》
编著:托马斯曼Thomas Mann
出版:小知堂文化 大家对托马斯曼的了解几乎是因为《魂断威尼斯》。
上回的许君书【之二】谈三岛,而托马斯曼有着同样的数个特点。一同是身体至小孱弱者,也同样以华丽见称。三岛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比较幸运的在1929年以《布登勃鲁克家族》就上了台。
整个故事围绕在一个叫奥森巴哈的作家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让他倦怠,於是前往威尼斯度假。而华丽得化不开的美景,唤醒了奥森巴哈的内心长久的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在异国邂逅一个俊美如希腊雕像的十四岁波兰少年达秋,从此深陷于恋慕中,无法自拔。他每每追随这个少年,几乎是忘我的境界。所谓的威尼斯之死,是因为此时此刻,威尼斯爆发了一场瘟疫,当然他是逃不了的了。
这部长篇小说记得有人提起说白先勇的〈青春〉,受了它的影响,但白氏否认了这点。我提出的原因是文学世界里,风格相近的多的是,囫囵者自然容易陷入这种无谓的牵扯,似乎在写族谱。三岛、白先勇、托马斯曼,都是同一类型的作家,以时间作为主要的抒写母题。
《魂断威尼斯》/《威尼斯之死》我拟“壮志兴怀”是有隐喻的,可是我还是表面化的说明,奥森巴哈对达秋的爱慕,无非是一种对"美"的一种欣赏。王尔德说过:"艺术并不模仿人生,只有人生模仿艺术。"我是高兴听的。
可是关键在奥森巴哈本身是一名作家,以致造成了艺术与人生混在一起,层层迭进。小说是艺术品,所以它模仿人生写了奥森巴哈,而"变成"艺术品的角色奥森,其实不过是一个人生的企图再现。好比电影里的蒙太奇,又像林黛玉顽解九连环,一个套一个。
奥森对达秋的观望是较有距离感的,不沉溺太过,如果比之于〈青春〉。这样拉长来看,有一个好处,"美"离不了欲望,可是这样写就可以减少直接的身体书写,把那个有希腊美感的人,保有洁净的印象,像石膏像。
我想提出一点的是奥森之死,他的死说明纯粹而极度的精神悦乐能否容于实现的问题,像小说里言之:"两个人时时相见却不相识,每天甚至每个小时碰面时,都只是彼此对望着,世间再没有比这种关系更奇妙,更难堪的了"。
意即你能够说叙事者没有实现,因为他死了,可是,另一面来看,他却得到一种精神的完美。我不知可否这样说──他的精神是坚强的,身体是脆弱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所谓主义当先的人,不是有坐着生,不如站着死这段子。
我用"壮志兴怀",好像是介绍激励人生的书,不是的,以《魂断威尼斯》,我们看见人生的一面,生存与死亡及青春的消失,美的颓败:因为人是有限度的。写到这里,连我自己都难免悲哀的。
很多事情,美到极度就要向下倾,物极必反,往往相熟太过,也就是散的时候了,与《魂断威尼斯》一样,一个极点,死亡就静静叩上门来。这里的死亡,不一定算指生物学上的没有了生命,而是也可以这么说,被逼、压迫地放弃不能割舍的事物,也是另一种没有了生命,成了俨俨然的灰侍者木居士。
那么样的孤独之书,配一个我执意要的小题〈壮志兴怀〉,检视了或小说,或人生的不彻底局面,一想起就不胜低回。
(原刊《光华日报》)
谢谢你, F (二)
文:F
书名:假面的告白
编著:三岛由纪夫
出版:华成出版社
写了〈许君书〉谈白先勇的《孽子》及其电视剧,意犹未尽,看见还有人提起说可以再写些,所以我的〈许君书〉来了个狗尾续貂,"之二"是续集的意思,也是余韵,既然书名是《假面的告白》,而且有自传性成分的“私小说”,就无真无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看到这里,开了个头,何必认真看待? 因为研究的需要,看三岛由纪夫。H君叫他三岛,我觉得这样的简缩法,很亲切,好像与他多年旧友的,纵有千般不是,却与我们亲,也就厚颜无耻起来。
我送H君三岛的书。三岛的人同书一样,都是继承美的传统,而我看重的不单纯是那种一抹的华丽,而是华丽底下的平实的痛苦,这样的本质,是浮华的,是人类面对的。我选择的原因。我迷惘了,特别是他的系列小说,美的东西需要毁灭,铁铮铮的,世事哪有兼美的事?多奢侈!
《假面的告白》是三岛的代表作。小说里的“我”,是一个痛苦的生命,从迷惘到懂事,纠结着的是少年时期的快乐与欲望相连的性幻想,萌动的、懵懂的,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很好的描述出来。
三岛不仅在生活中以身悖论,自己业很清楚这一点,他曾自道的一番话,我觉得有必要同大家分享,某种人生:“我是一个无益而精巧的悖论。
这本小说就是我生理学上的证明。我认为自己是个诗人,或许就是诗句本身也未必可知。因为诗句本身也许就只是人类的性欲。”然而,那是美丽而又是愉悦的,不管去到何处都是一样的东西──没完没了。
这种告白,有种窃窃私语的况味特别是近次没有什么说话的欲望的人,更加可以看看一种“自白”,免得老来比谁都唠叨。谁说不行,读书就是一种对话。我很长的时间半明半昧,乍梦还醒,醒着的时候多,睡的时候少。
或者哲学家会从另一角度来看,又相反了。上面的另一表白,无非也可带出下面的文字:“……在别人眼中上映的我的表演,对我来说是回到自己本质的表现,但是在别人眼中上映的自然的我,才是所谓的我的表演,这个时候起,我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一机械论。”
三岛这篇把一个青春萌动的少年的心事写出来。透过的是古典主义的手法,特别是古典希腊的影响四处可见,不过这种借用,在于要体认出某种审美情趣,就是对古希腊雕塑美的普遍理想。似乎要说的是:难道在爱的深处,没有流动着那想丝毫不差地相似这种不可实现的热望吗?
我假设三岛执迷的是人间世美好的状态,可是我们知道完美的东西就会走向破败,那么人该孜孜在望的,不就是足以互补的两样。
三岛的好文章,在于用非常华丽的文字,金尘金影,奇言异语,把人的癫狂切面,很真切的呈现在笔墨下。而人在癫狂时,另一面就是放恣的,一如小说中对近江的爱慕,何必真,何必假呢?文中一句,“我突然将被雪濡湿的手套,捂住我滚烫的脸颊。我躲开身子,脸颊上燃起新鲜肉感,像烙印一样留了下来。 我感到自己正用极为清澈的目光注视着他。从这时起,我爱上了近江”,这里看见的是“我”的意识的走动,最直接、最毫不掩饰的,当然故事中是假托在心理状态,只是作者说话,“不小心”让读者听见了而已。
这本集子是牵扯许多心理的,捕抓一种心理状态,算是异常成功的。当然三岛的行为艺术也是人人的谈资,他对世事的执念,忠心不二,是很难得到认同的。如果我对你说“爱慕”,那么底子里的是什么?
这种爱慕,是层次更为高超的,是一种心灵的城堡,而他给世人的也许是种种的谜团——1970年11月25日,他将《天人五衰》最后部分的原稿交给新潮社。 在午后零时十五分,于东京市谷自卫队驻扎地,东部方面总监室里剖腹自杀。时年45岁。也算告白?也是许君?
三岛,这种称呼,想起时,给人的无非惘然。
(原刊《光华日报》)
谢谢你, F (一)
文:F
书名:《孽子》
作者:白先勇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让我们来看白先勇的《孽子》。
这长篇正式出版在1983年,2002年拍成电视剧,刮起一阵文学风。我们这里感受不到,可是如果有接触台湾文艺界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白先勇亲自到台大与众演员主持讲座。
我们留意《孽子》的转述,从书本到电视剧有几点值得留意,一是赵英与李青,二是吴敏与张先生。在小说中这两段都不算突出,特别是前者草草带过,来到银幕,其中比重的增多,无疑让我们探讨情感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尚且无法得知相爱不相爱(说故事者没有表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相知相惜的重点提出。
我们看小说/剧本人物中李青的夫子自道:“开始在逃亡,在流浪,在追寻了。”这个故事虽然是发生在70年代,可是我们转眼看现在的网络世界,男男、女女,套上来看也还算妥当,这就是白先勇悲天悯人的功力所在。
故事中的人不停在莲花池旋转,就像告诉浮世人莫要轮回在宿命的大浪中,应该摆脱其中苍凉的晚景,比方老周、赵无常、盛公等等。其中张先生一段烙出爱是可以培养,爱没有值得不值得的人生体验。
无可否认,来到电视剧,切割手术下,小说中的许多枝节删除了,转而更集中在“龙凤因缘”身上,占了剧里的一大半。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纵使整部不过谈情,也不为过,无须聚焦在此,短短的李青与赵英相遇在二手书店的那轻轻的一勾,已经比小说好得多了。(小说中是李青与实验室管理员赵武胜在化学实验室发生猥亵行为,剧本该成知己赵英,伏笔于往后的书店相遇,比小说好。小说的赵武胜只是扁形人物,白先勇只在开首的通告一点。)
这个故事的好处是不在于情欲,而是情、欲有之的当儿,更看重故事人物接触的各种情,可见前者的着重。
多线发展之中,李青与李父,李青与李母的关系,是颇感人肺腑的,读者万万不能错过,龙应台“淘这盘金沙”时,亦持同感,表示并非是某种情欲的书写,因为故事中的人的种种“过错”,是可以用任何来取代,亦不损情节的发展。
同时,小说家写情感,不特别强调情欲书写,或者说不是重点,这是值得我们有志写这类题材的人三思的,我想小说不一定要肉腾腾,血淋淋的罢?
当然我们不能放过作者的页前的警句:“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我认为应该同《台北人》前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合看比对,说明了一个忧患重重的年代,所谓的忧患,不如指作者必然要提及的人物的无奈感、无力感──我想,人不一定要这样的,命运与运命只在一线,不甘心不放手,像王夔龙和阿凤,也不过是大时代下的牺牲者,可是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多少人还套在宿命中?
放到现代情爱,网络世界的电光火石无疑诱人,很容易产生华丽的面目,不过日旧物衰,仅“划了个美丽又苍凉的手势”(张爱玲语)。我看书中的许多警句都可以套用在现代都还是实用的,与其要一触即发的,不如草木皆灵,树犹如此。
喜欢情欲书写的人,应该看白先勇的手法,他的小说女人戏,男人戏,当然是女人戏写得好,可是当他写男人戏是又别有一种梦影,这在他早期的〈青春〉已昭然若揭。
我文笔顿挫,愈要说得好,可能愈变得糟,这或许也可以引申为我说的无奈感、无力感——我们人间世!我苦笑。唯有用白先勇的五凤描画的笔来收煞,或许,人间世的所谓许君书,不管是那一类的情感,就是默认与等待:
•他说我的血液里面带着野性,像这个岛的台风跟地震一样。我是不被降服的。
•在我们这个园子里,没有真的感情,更没有所谓的真心。如果真要放感情下去的话,只会弄得自己千疮百孔,遍体鳞伤。
•我们的王国,也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被尊重,也无法给予任何庇护。我们只得仰靠自己的动物本能,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生存之道。
•在这个窝巢里,大家分成一堆堆一对对,交头接耳互相倾吐,交换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秘辛。纵然有深藏不露的苦痛,忧伤,哀愁,憾恨,也让集体的笑语,戏谑,癫狂,以及一首首的乐曲,掩盖过去。
•这世界上那么多种人,哪有谁可以一眼就看穿,谁是怎么样的人。
原刊《光华日报》
找自己(三)...过度自恋
大学的第一堂课-- 学作大学生
星期日, 15 六月 2003 14:37:08 自由媒体!
文:许志兴
“ 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于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基本的欣赏与把握。”金耀基 - - 《大学之理念》作者
“知识份子是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我们要这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殷海光--台湾现代思想家
“Kita mendengar keluhan dari pihak majikan bahawa pelajar kita kurang daya saing, kurang cekap berkomunikasi, dan kurang mampu berfikir secara kreatif. Dikatakan juga sesetengah pelajar mempunyai kelayakan akademik yang baik, tetapi mudah mengaku kalah apabila berhadapan dengan cabaran.”Profesor Dato’Dr Anuar Zaini Md.Zain - - 前任马大校长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无疑的背负着家人、社会和国家的期望。我们被视为国家未来的栋梁,社会的推动力。我们的头顶也被冠于一环道德与良知的光圈。
大家对大学生的期望都很高。 然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就像他们眼中那一般吗?我们能达到他们的期许吗?
我无言以对!!
回溯60、70 年代时期的大学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差远了。无论是当时的学运浪潮,关心社会,走入社会的态度,还是对人生的热诚或身为大学生,知识份子的身份认同。
我不是在批评,因为我没有资格!
我在默哀,为自己,也为大家。
当社会里有声音说:“如今的大学生缺乏沟通技巧,无法自由思考,没有竞争能力 .... ...” 等等的褒贬。 你的感受是如何?
当数十万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新闻登上报纸头条时,你的看法又如何?
当一群所谓的大学生沉迷于吃喝玩乐的生活,荒废了学业,天天在麻麻当流连直深夜,废话连篇时,你有何见解?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些大学生没有阅读报章的习惯,如果有也只是对娱乐新闻有 兴趣而已,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当所谓的大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带有事事不关己,少理为妙的态度,你会给予怎样的评语?
当然我不能一支竹竿打翻整艘船,放眼校园,还可看到一些满腔热诚,充满抱负的了大学生。但是,人数屈指可数。悲矣!当现实中的大学生愈离理想中的大学生愈远时,我想是时候好好反省了。到底是错在大学生本身,还是教育制度,抑或社会?在这文凭至上的社会风气里,大学早已偏离了当初的理想和目标。原本创获新的智慧,塑造大学生的人生品性和发展民族与社会的大学功能已被制造大量名不副实大学生的现象取而代之。一批又一批的所谓大学生为填补市场上的人力资源需求,因此产生。讽刺的是,这一批“货品”却被“顾客”退货,投诉货不对办,达不到要求。
无可否认,错也错在大学生本身。我们都被功和利冲昏了脑袋,凡是都期望回报。关怀社会被视为无利可图,了解时事被视为浪费时间。也有的大学生抱有错误的人生理念,认为大学是好好享受的美好时光,糊里糊涂的度过了其实该用来好好充实自己,锻练自己的大学岁月。
我期许,校园里会有另一片蓝天,让我们重新呼一口新鲜的空气,调整步伐,整装再出发,重新学习如何做大学生!
(作者为马大工程系学生代表)
找自己(二)... 请原谅我的自恋
大学生洒热血争权益
updated:2003-09-17 16:04:46 MYT
每当国立大学校园选举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就会引来媒体的广泛报导,以及政治人物的密切关心,为什麽?校园选举中有蓝青派之分,它们是否跟政治上的蓝青派有关?2003/04年度的校园选举,为了提高投票率,有的大学还设有“幸运抽奖”,大学生对校园选举漠不关心?对校园政治冷感?《新教育》专访了3名卸任与刚上任的马大学生会代表,请他们来剖析校园选举与学生会。
许志兴
2003/4年度校园级选举7位胜出的候选人之一
土木工程系第3年
毕业自吉隆坡增江中学
黄钟棋
马大学生理事会卸任总秘书
理学系第3年
2003/04年度校园竞选智囊团成员
莫哈末拿吉
卸任第一副主席
马来研究系第3年
马大特殊大学生协会之席
问∶学生会扮演什麽样的角色?
黄∶大学生和中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自主权。学生代表是由每位大专生一人一票投选出来的。今年马大校园级和学院级选举共选出39名学生代表。在某个层面上,当校方要制定新政策时,可能要徵求学生代表意见,他们就像人民代议士,把大学生心声带给校方。理想中的学生会应该要能跟校方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坚持立场,抱存敌对关系。
许∶如果推行的政策合理,学生代表会支持,否则,在学生福利和权益的前提下,我们会提出看法,表达不满。
问∶蓝和青派各代表著什麽?
许∶其实和外界的了解有异,青派是‘亲学生’派,代表完全来自学生;蓝派是‘亲校方’派,一些学生领袖甚至由校方提拔。1998年之前,马来学生分成蓝、青两派。青派倾向宗教路线,就是所谓比较靠近回教党,而蓝派就是国阵。但是在1998年的安华事件,大家都认为校园内的学生应该团结,不应分派,於是组成了‘学生联盟’。98、99年并没有校园选举。之后,学生联盟中就有一批马来学生出来另行成立组织。所以,1998年是一个分水岭,青派和蓝派,就不再是以前的回教党和国阵。青派是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福利和权利为出发点,蓝派则亲校方。
问∶为何国立大学的校园选举如此受重视?反之私立大学则鲜少有类似的现象?
黄∶我参加过学生领袖峰会,接触过副首相和部长级领袖,他们都把17间国立大专的学生代表称为‘未来领袖’,是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所以外界都很视重。私立大专也有学生代表理事会,但他们偏向搞活动,可能是校风不同吧!
许∶我想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的分别就在,私立大学的学生会是学生对私人企业,而国立大学就是学生对校方,这里的校方就是教育部和政府,对教育政策会有看法,所以相对的受到重视。
自我提升好机会
问∶你们在中学时有参与类似学生会的活动吗?
黄∶中学时代,就读马大的姐姐每次回乡就谈起大学生活和活动,对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进入马大后,有一位钟灵学长是学生会代表,通过他就认识更多。
许∶我在中学时期,也只是参加一般的课外活动,但是对时事课题有兴趣。进入大学后认识了一班做“新青年协会”的学长,他们办的活动偏向‘精神和理念’层次,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公正的校园,感觉上和中学时的活动不同,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进大学不是纯粹读书,而要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毕业后才能在社会上有所成就。
问∶为何会出来竞选?
许∶我是想为校园做出一些贡献,为学生争取一些福利,这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可以训练领导和沟通能力,同时改善自己的缺点。
问∶父母对你们参与校园竞选有何反应?许∶我已经连续3年出来竞选。第一年并没有告诉父母,他们是通过报章的新闻报道才知道。开始时爸爸不赞成,他联想到是反政府、走上街头被警察捉的活动,我想是因为对学生会的不了解,因而担心多过反对。
黄∶为了让父母放心,我会把在大学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参与的活动告诉他们,毕竟这是身为孩子的责任。而他们也放心让我去做,因为他们相信我。
问∶大学生对学生会了解多少?
黄∶其实有点悲哀,校方近几年都尽量削减学生会的权利。大学生都很现实,他们都想看到成果,不注重过程。即使争取过,但没有成绩,他们就会认为你们什麽都没做到。去年学生会最大成就是第10宿舍的住宿问题。当时舍长制定一间只能容纳2至3个人的房间住4个人,造成住在双层床架上方的学生有的被风扇打到头,有的被割伤手,在我们的争取和反对下,最后恢复原有的双人或3人住宿。
问∶大学生关心校园选举吗?
黄∶严格来说,大学生可分成3大类,一种是很关心也会积极参与、第2种是关心但不会积极参与、第3种是不关心也不参与,我看到的是后者居多。我认为华裔大学生大部分不只对政治冷感,而且有所抗拒,觉得政治很肮脏且恐怖。
许∶我的看法是还有第4种,就是不关心,但是参与,就是随便去打个叉的那一类。太短促的竞选期和宣传限制,也会造成学生不知如何投选。
问∶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学生理事会,会怎麽样?
黄∶这个世界之所以会变得更美好,是因为有一班理想主义者的存在,他们不甘於安定,有一股热诚想要做出改变,所以世界才会不断进步。如果说在一个校园里面没有学生会的话,就会淡而无味。大学生在整个社会架构里有较特别的地位,大家都期望大学生能做好‘时代的眼睛’的角色,如果没有了学生代表,大学生的心声就没有了传达的管道。
许∶其实学生会还是大学生关心社会的象徵,也是一种精神。
无需通过中间人
残障学生自我争取福利
出任过马大学生会代表的学生,无人不认识莫哈末拿吉。曾经一起共事的各族学生代表,也都会对他的毅力和领导能力另眼相看。
行动不便的莫哈末,为了改变大学社群对残障学生的看法,毅然站出来竞选,成为马大首位残障学生领袖。
“我是想证明,残障学生不只是依附在自己社群里,他们也有领导能力,可以成为领袖,在争取残障学生福利的同时,也能为其他社群服务。”
进入马大时,他被选为马大特殊大学生协会主席,马大残障学生为数不多,只有约50名,属於校园内的“少数民族”,这个协会便是残障学生为自身谋福利的管道。
但是当时该协会成长速度缓慢,财务状况也不理想,若要传达心声,需要一个更大的管道,而学生会就是其一。莫哈末的校园政治生涯,就从这里开始。“在学生会里,我也像常人般的工作,幸运的是得到伙伴们的通力合作。
“学生代表生涯有苦有乐,当我们身在最高理事会,就会和校方有更密切的互动。我们可以更直接的说出看法和残障学生面对的难题,而不像以前要通过‘中间人’来争取。”
理论上学生会会为校园内的少数民族争取权益,但实际上却不全面。无需同情心“一般上,他们争取时带著同情的心理,但我们要的是同理心,自己表达问题,方式上不同,效果也不一。”
这一年来积极争取的成果,包括在图书馆为残障学生装置设有互联网的电脑便利,协会也获得校方拨出约3万元电脑配备,而协会的激励营也成功举行。
最后,他表示∶“成为学生领袖,过程很累,也有功课压力,但是很有满足感,我想,即使将来成功了,也买不回在马大的宝贵经验。”
星洲日报/新教育·报导∶许雪翠·2003/09/17
找自己(一)
在Google 搜索栏打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按search。
步骤二
检查搜索结果。
步骤三
进入相关网页。
原来我曾被肯定过,除了你....
注:全文转贴
2003年/2004年度马大学生代表理事会选举日当晚,学记团代表与校园级候选人许志兴进行了一项访谈。地点是作为计票中心的马大东姑礼堂。以下为访谈内容。
陈: 陈贞荣
许: 许志兴
陈: 请你自我介绍。
许: 许志兴,土木工程系第三年,来自吉隆玻。我是前任工程学院的学生代表,也是马大学生理事会的前副总财政。
陈: 这是你第几次参与校园选举?参选原因何在?
许: 第二次。我决定参与竞选,是以争取学生们更好的福利、权益为主要推动力。我自信有能力代表学生们去争取应有的权益。
陈: 你身属何派?何以选择这个派系?
许: 青派,即所谓的“亲学生派”。选择青派,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争取福利,且在马大学生理事会中可起制衡之作用。
陈: 请问你和你所代表阵营的竞选宣言是什么?
许: 促进种族交流、争取学生们的福利和权益。
陈: 若你当选,你会如何落实你的诺言、实现学生们的期望?
许: 好,我就举一个例子。你知道,校园内的巴士服务令人失望。巴士数量不够,其载送时间也不准时。若我当选,我会建议由校园内的讲师们与城市规划师重新设计校园内的巴士路线系统。其实,17区宿舍巴士载送次数少以及第9宿舍没有巴士载送服务等问题,我们之前早已多次向校方反映。
陈: 若不幸落选,你还会卷土重来吗?
许: 不会了,因为明年是课业的最后一年。无论如何,我仍会观察校园选举,也许会成为校园竞选智囊团的成员。
陈: 许多人,尤其是新生,都说他们不认识参与竞选的候选人。如此一来,投票仿佛已失去了其神圣的意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许: 我同意。我们也认为竞选期太短了,只有三、四天。在几年前,竞选期长达一个星期。无论如何,我还是认为新生们应该出来投票,覆行他们的责任,甚至投废票,也是一种表达不满的方式。
陈: 你认为政党势力入侵校园(马大)的情况严重吗?
许: 非常严重。是的,某些候选人确实是国内政党的代理人……
陈: 一般而言,你满意这次的竞选吗?它“干净”、民主吗?是否有低级的伎俩出现?譬如说,你有没有收到攻击你的匿名信?
许: 我非常非常不满意,这是个“肮脏”的竞选。青派中有位候选人受人恐吓,不过他依旧参选。金钱政治是存在的……我本身并无收到匿名信,但是你应该知道你的学会的主席成为匿名信攻击的对象这一回事吧?
陈: 我知道。请问你个人认为马大生对政治、自主权益等的觉醒如何?
许: 觉醒非常低落。马大生对政治很‘冷感’。新生们胡乱投票、旧生们却连票也不投。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也是对民主的一种侮辱。
陈: 你对马大排名一再滑落有何看法?
许: 对此我当然感到失望。我认为这是校方的错。讲师素质不高、教学方式的落伍、新生录取制度(绩效制+固打制)所存在的缺点、校园风气、学生人文素质低落、教学设备不足等都是造成马大排名一再滑落的直接原因。
陈: 你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失业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许: 其实这更是个别学生的问题,不是整体学生的问题。那些把大学时间用来吃喝玩乐的学生毕业后失业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他忘了提升自己。
陈: 你对大专院校种族极化之现象有何看法?
许: 马大有此现象的存在,但并不严重。无论如何,校园内的种族交流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在文化交流方面,学生们也显得被动且不热衷。
陈: 你认为马大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何在?
许: 校方领导人之不开明、研究设备之不足、讲师素质之低落及校园爱智风气之不强等都是个中原因。我希望政府能多加拨款,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如提高专才们的酬劳以吸引他们。
陈: 最后,对于马大生,你还有什么话要讲、要补充的吗?
许: 我想说,今天你在大学,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学问。在关心功课的同时,请同时提升自己,多参加课外活动,多读好书,关心周遭所发生的事,关心这个社会。不要把这最宝贵的时光用在吃喝玩乐上,然后糊里糊涂地过了三、四年。
陈: 好,我的访问就到此为止。谢谢你。
许: 谢谢。
(编按:许志兴较后成功当选学生理事会代表。)
Tuesday, January 24, 2006
愈来愈难......
小时候, 会为了一包糖果,开心一整天; 为了一餐肯德基家乡鸡,乐了几天;过年有红包拿,就嘻嘻哈哈;路上拾到两角钱,笑着回家。
现在呢?
真的, 愈来愈难了。我怀念我的童年......
Sunday, January 22, 2006
想着你的炎热下午
炎热的下午, 走在闹街上,人群坐在露天咖啡座, 在享受被烧烤的热量。 我不屑。 怀念着的是, 你爱喝的茶,而我总会拿来尝尝几口。
炎热的下午,街上行人匆匆,挤在人群中。 记着的是, 和你一起走在街上的那个下午。 开心。
炎热的下午, 一个人。 想要把你忘了, 却越记得越清楚, 越是想念。
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
却还得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
却还得装作毫不在意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
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ht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plainly can 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注:此诗並非"泰戈尔"的作品, 也不是英语诗。第一段是张小娴的作品,后来被一群台湾学生改编了。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走路去旅行
去旅行
一个人
走在陌生城市里
一个人走
一个人哭
你别用那种眼神看着我
我只不过是一个陌生人
在你熟悉的城市里
无助地哭泣着
你不必管我
在你眼里
我只不过是一个路人
和你擦肩而过
我只想
一个人
走在陌生的城市里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那一刻的心情
于是我把老师为我准备好的故事, 念了又念, 背了又背, 不一会儿就把故事背得滚瓜烂熟了。 连晚上睡觉说梦话时, 也把故事说了出来。
然后, 我开始幻想如果那么一不小心我把冠军给赢了回来, 那该多令人兴奋啊!到时候, 在班上我要有多风光, 就有多风光。我越是幻想, 越是开心, 越是期待。
谁知道, 在讲故事比赛的前一个星期, 老师突然告诉我说因为某些一因素,比赛被取消了。
那一刻的我的心情,
就像我今天一整天的心情......
在开始前结束
你说我们只是朋友。
你说一切都太快了。
你说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城市里。
你说你想过要躲开我。
我说......
天开始下起毛毛雨了。 我又开始想你的。 不知你那边的天气如何?
我也一直都以为我们只是朋友。 因为距离, 我们只能做朋友。
我一直都那么认为。
可是当你亲口对我说时, 我唯假装认同。虽然心情很失落。
手机里, 收着127封你传来的简讯, 从认识你那一天开始。突然有点冲动想把所有简讯都一一删除掉。 把你也从脑海里删除掉。
在还未开始前, 把一切都结束。
至少, 我还可以假装微笑。
Saturday, January 14, 2006
爱情故事
C爱D, D爱E。 最后D选择了C, 生活有了伴, 却少了激情, 爱情空白。
F爱 G, H也爱G。 三个人, 纠缠。 结果, 一人伤心离开, 一人露出胜利微笑, 一人无奈。
I很爱J, J也很爱I。 可是上帝比谁都更爱I和J, 说他们不道德, 违反了伦理。 原来, 同性相爱是有罪的。
K爱L, L爱M, M爱N, N爱O, O爱K。五个人, 大团圆。
P爱Q也爱R。 结局是, Q离开了P, R也离开了P 。
S和T两情相悦, 两人之间却隔了一个太平洋。
U爱V, V喜欢U。原来爱和喜欢是有分别的。
W爱W。 一个人, 错过了爱, 唯有自己爱自己。
X和Y还在烦恼着是否彼此爱着对方。
Z拥有了甲, 却想同时拥有乙和丙和丁。